西安鐘樓西南角南院門(圖3)-1)在綠樹掩中,有一座百年建筑,見證了中國近代的重要歷史,俗稱亮寶樓(圖3)-2)。1900年,八國軍入侵北京。8月14日,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一路逃離,經山西進入陜西,最終于10月26日逃往西安。當年11月29日,慈禧65歲生日時,地方政府官員開始貢獻各種珍品和古董。直到1901年(光緒27年)10月6日,滿清政府割地賠償后,八國聯軍退出北京,慈禧終于開車回宮,大部分貢品被3000輛大車帶回北京,一些不顯眼的古董珍寶留在西安。1902年(光緒28年),由于慈禧留下的東西被視為皇家產品,陜西巡撫升允在撫院新址(南院)東花園修建了一棟兩層樓的建筑作為儲藏場所,隨后獲得慈禧同意,命名為勸說展覽所
據有關文獻記載,建議展覽所(亮寶樓)擴建后占地面積超過12850平方米。作為當時博物館的主要部分,南院東西寬約40m,南北長約90m,北朝南,占地約36000m2.建筑布局為傳統的兩進四合院,門廳有三個房間。磚券拱門有兩扇朱紅色門扇。門洞內的陰影墻由四扇可打開的屏風木門組成。依次有七個部分:門樓、前院、四明廳、后院、亮寶樓和前后院的東西廂房。坐在朝南幾十米的墻上,鑲嵌著精美的磚雕。門樓四角有陶瓷鐘亭,門廳朝北,有四扇可打開和關閉的木制活動屏風門。
前院左右兩側有兩間廂房(由于后期擴建,廂房不再存在)和一個紀念碑走廊。直道兩側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樹。對面是四明廳。四明廳有五個房間。陽臺大廳的屋頂和四面墻的窗戶上鑲嵌著大塊玻璃。大廳里的光線很亮。大廳外圍有精致的木柵欄和凳子。因為周圍有光,所以被稱為四明廳(圖3-3)。
后院有帶磚鉤欄的普通臺基,臺基正面有一寬二窄三步,臺基上的二層小樓有一座亮寶樓,面寬七間,深四間。它是一座高層建筑,比地面高兩米多。有時在門楣上行走在南書房的陸潤祥,從宋成英的詩《萬物靜觀自得》中取代了慈禧-4)。
中華民國時期,1914 年,原位于梁府街(現青年路東段)的陜西圖書館遷入亮寶樓。1927年5月,它更名為中山圖書館,今天是陜西圖書館的前身。當時,亮寶樓基本上保留了清末的原始狀態,仍然是一個兩進的四合院。門是磚拱門,兩層高,兩邊都有門房,門上方有磚雕刻的垂直牌匾,書有時是陜西國家聯盟總司令兼省長,書法家右邊是中山圖書館五個字,門上有各種磚雕,風格精致。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原來的南門樓在城市建設中消失了,四明廳被搬走了,亮寶樓破舊不堪。原來的兩條走廊只剩下一條西側,東側的一排平房被拆除建造。
二、抗震鑒定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年久失修,亮寶樓(原省圖書館藏書樓)損壞嚴重,建筑狀態極差,屋頂幾乎完全坍塌,四個角柱基礎不均勻下沉。其中一排在東側建了平房,與亮寶樓中間形成了排水極差的狹窄道路,導致閑水侵入亮寶樓東側柱下基礎,基礎不均勻下沉146。mm,同時,墻體也傾斜開裂,角柱外包磚基礎本身也在基礎沉降和風化導致強度降低的聯合作用下開裂。由于原建筑墻為土坯墻內芯,外包青磚為立面,屋面損壞后,雨水滲入墻內,導致墻內木柱腐爛程度不同,土坯墻也因雨水浸泡而失去強度,然后在沖刷和風七的聯合作用下恢復為黃泥。2010年夏季的一場大雨直接導致南立面西段完全坍塌,西立面和北立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北立面完全腐爛,導致地面一起下沉。大部分二層木地板腐爛,大部分樓梯保存完好。從痕跡中可以看出,樓梯有燒傷的痕跡,每一步都有鋼板條加固,推測以前進行過加固、維修或改造。一層地面在原地磚上增加了一層水泥抹灰,建筑外墻有一圈鋼梁加固,推測以前因使用需要而修復,但修復不徹底(圖3-5--圖3-7)。
三、加固改造1.設計依據
統一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標準GB 50068-2001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2006 年版
《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1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 年版
《建筑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
《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50344-2004
《木結構設計規范》GB50005-2003,2005 年版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JGJ116-2009
砌體結構加固技術規范GB50702-2011
2.結構加固措施由于項目業主-陜西省政府參事處(陜西文化歷史博物館)確定的目標要求是恢復歷史史特征,恢復使用功能,加固的目的不僅是救援修復,應滿足繼續使用的要求,使用功能仍為展覽。
1) 本加固改造設計的主要內容:(1) 加固被水侵蝕的地基。根據西安市區地基土為雜填土的特點,地基采用生石灰砂樁處理。沿建筑外墻打三排灰砂比3:7的石灰砂樁,樁徑150mm,樁長5m,樁距500mm,正三角布置。
(2) 在柱下增加基礎。原建筑僅在夯土平臺上鋪設一圈青石板作為基礎,木柱和外墻坐在上面。夯土被水侵蝕后,基礎失效,沉降不均勻。現在柱下增加了一個獨立的基礎和現澆,基礎和圓梁的頂部標高在原來的青石板下。
(3) 檐柱用同材質、同規格的木柱代替腐爛的木柱,用防水材料包裹可用、新更換的木柱進行防腐處理(圖3)-8)。
(4) 在與文化保護專家討論后,在木柱覆蓋碳纖維布加固的基礎上,增加中柱的深方向支撐柱,增加梁下方的支撐,增強木框架的剛度和強度,增加雀替鋼筋梁柱節點。
(5) 全面檢查更換二層木地板木龍骨木地板,涂防火涂料。
(6) 屋架部分落架大修,更換腐朽的椽子和檁條。建筑屋頂按照古代傳統做法恢復。由于原建筑防水處理方法中先天性材料的限制,修復過程中增加了兩層防水層,特別加強了檐口的防水處理。屋面鋪磚采用現場人工選擇的舊瓷磚,拆除損壞的瓷磚,選擇完好的瓷磚,鋪磚方案也遵循舊的歷史外觀。
(7) 盡可能利用原有青磚恢復外墻,代用品選用強度與原有青磚相似的青磚作為砌筑材料,并根據現場舊磚的尺寸進行切割、拋光和切割。在砌筑過程中,嚴格按照事先測量的尺寸進行砌筑,恢復原有建筑的砌筑方法和效果,力求新舊青磚砌筑完成后保持原有建筑風格(圖3-9)。
(8) 原建筑外墻磚雕由于墻體坍塌,部分裂縫、風化、丟失,拆卸時可用部件按原件編號,不能使用和丟失部件,使用類似原材料的青磚胎體,手工雕刻,雕刻前規劃,在雕刻過程中與原部件進行比較,確保新部件與原部件一致,風格一致(圖3-10、圖3-11)。
二、 四明廳改造修復:
四明廳曾被用作酒店的大私人房間。當時,用戶對四明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原建筑的墻壁、凳子、門窗被拆除和廢棄。然后,四明廳南北兩側用落地玻璃幕墻圍墻,東西兩側砌墻,同時做天花板。進入現場后,新部分被拆除。拆除后,對建筑進行了詳細調查,最終制定了揭瓦亮椽的修復方案。
屋頂拆除到望板后,更換損壞的椽子和角梁,然后采用與亮寶樓相同的屋頂處理方案。由于原舊瓷磚優先用于亮寶樓鋪設瓷磚,四明廳采用新配置的新瓷磚鋪設,瓷磚規格和圖案參照原瓷磚配置。
原使用單位在重新裝修時未對上架的花格窗部分進行破壞,因此施工中僅對其中的腐壞件進行了少量替換,基本上未對四明廳的木構架部分作較大處理。同時按照歷史資料和照片的記載,對四明廳的門、窗、座椅進行恢復,門扇的花型,坐凳的高度、樣式等均為參照原照片進行制作。墻體砌筑用青磚的制作方法和規格大小等均按照和亮寶樓一致的方案進行磨切砌筑,地面金磚的鋪設方法也是按照亮寶樓的規制進行鋪設(圖3-12一圖3-14)。
3) 西游廊維修:
西游廊是亮寶樓配套建筑的一部分。相應的東側有一條東游廊,但在歷史演變中已被拆除,成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因此,在本次工程修復中,只對西游廊進行了部分落架大修,對各種損壞的木構件進行了更換和修復,墻壁和地面的砌體鋪裝工作按照亮寶樓的方案進行,屋頂做法與亮寶樓相同(圖3)-15、圖3-16)。
4) 南門樓重建:
南門建筑的重建是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原來的南門建筑在歷史過程中已經完全拆除,現在只剩下少量的照片供參考。此外,由于區域建設等問題,現有位置不能完全按照原門建筑的規定完全恢復。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現在重建門建筑正立面形狀與原門建筑一致,調整門建筑深度,取消兩側門,門后保留木門建筑,根據歷史規定完全恢復生產方法,包括國際象棋、橡木、望板等木材和瓷磚,門扇打開兩扇,其生產方法和打開方法也完全按照古代實踐,鑲嵌純銅門釘每35顆,呈現簡單的氛圍風格。門磚立面根據歷史照片和數據按比例重新雕刻制作磚窗窗扇和花墻,砌筑方法完全參照亮寶建筑砌筑方案,所用青磚提前規劃切割。因為原件的中山圖書館的中山圖書館牌匾已經磨損,無法找到。** 石雕作品(圖3-17)。
四、結語
中山圖書館這座歷史建筑的修復、加固和改造,不同于文物保護修復,業主希望修復后的建筑繼續保留使用功能,不僅是外觀和內部展示,還承擔陜西文化歷史博物館組織的當地著名書畫、文學展覽和社會名人友誼研討會。加固改造的措施和方法提高了建筑的承載能力、抗震能力和耐久性,延長了使用壽命。
中山圖書館是陜西仍在使用著的歷史風貌建筑的代表,陜西是文物大省,漢唐遺跡很多,但類似的前清、民國時代建筑有的仍在勉強使用,有的已經廢棄、拆除?;謴瓦@些建筑始建時風貌,以保護建筑為主,利用服從保護,修復與繼續使用相結合,充分體現和利用歷史文化載體的蘊含,本工程基本體現出了這種思想,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以上就是京樂企服為大家整理《案例分享:西安市中山圖書館加固改造工程》的全部內容了,如果還有疑問請咨詢24小時在線客服小姐姐。
本文標題:案例分享:西安市中山圖書館加固改造工程
本文作者:京樂企服
本文鏈接:http://www.myjfx.com/news/16497.html